當各賣家紛紛趁著1111購物節大肆招攬顧客的時候,卻有不少書店聯合在1111歇業。歇業的書店業者,主要想透過歇業這個動作,讓消費者知道他們對網購業者在書籍削價競爭的不滿,原本網購業者是用定價的79折銷售書籍,但在1111期間卻是用定價的66折來銷售書籍,如此低價,中小實體書店根本無法跟進,出版業者們也害怕這個66折之後會變成常態,末端售價只要賣不貴,出版社以及書店的獲利狀況就難改善,所以這次業者的反應才會如此的大。
看到這則新聞,感覺台灣出版業界的氣氛已經低迷一陣子了,是否出版大國的日本出版產業也是如此不景氣?讓我們從這日本出版業上下游的三個角度,讀者(顧客),書店(通路),出版社(製造商),分別看一下目前日本出版業界的狀況。
#讀者(顧客):
首先看一下讀者。讀者很重要,因為讀者就是end user, 只要end user多,那整個市場狀況就不會太差。在讀者這邊,日本現在面臨到兩個問題,少子化跟不看書的人變多了。
首先是少子化,日本人口一直在直直落,人一變少,看書的人就變少。看一下代表未來閱讀人口的小學生就可知道端倪,日本小學生在2020年一共有630萬人,并且日本小學生人數已經持續減少了31年,已經隱約的看到了600萬大關。在20年前的日本小學生數其實還有730萬人,這20年一共少了100萬小學生,如果一個小學生都需要買10本讀物,那光是小學生讀物一年就少了1,000萬本的市場,一本算200台幣的話,這20年就少了20億元的規模。
再來第二個,“不看書的人變多了”這個問題,這個讓人很驚異的調查結果,居然是出自日本大學生的看書時間調查。日本蠻有趣的,居然還有調查大學生一天的看書時間,而且還調查整天完全完全沒看書大學生有多少比例。在2010年整天完全沒看書的日本大學生只佔整體大學生的33%,但9年後的2019年,整天完全沒看書的日本大學生比例,居然變多,到達了48%。多出15%每天不看書的大學生。其實大學生應該不是是完全沒有看書,只是可以介紹資訊的途徑變多了,手機,電腦銀幕,戶外活動等,太多東西在跟書本搶眼球的時間。
總結,看書的人口變少,不看書的人也在變多,確實對日本出版產業裡面的業者來說,是一個還在變化,而且變得越來越困難的產業環境。
#書店(通路):
接下來看代表通路的書店,說到書店這個通路,自然的就會聯想到電子出版這個虛擬通路,不少人說電子書最近興起之後,電子書排擠到不少實體出版書籍,失去購買實體書之需求之後,當然書局的生意就不如往常。但真的原因都是出自電子書的興起嗎?
根據日本出版協會的調查,電子出版產業在2015年的市場規模為1,500億日幣,而在2018年電子出版的市場規模成長到2,479億日幣,3年内規模多了快1,500億日幣,理論上電子出版多出來的1,500億日幣,應該就是從實體書籍的轉移過來的數字(把買實體書的錢拿來買電子書了),但實體書籍從2015年到2018年少了2,300億日幣,少的數字還比電子出版成長的數字1,500億日幣還要多,所以可以得知,原本購買實體出版的讀者只有65%(1,500 / 2,300 )的消費習慣轉移成購買電子書籍,而實書籍少掉的2,300億日幣中的800億日幣(2,300–1,500 ), 35%讀者並沒有轉移到電子書籍,而是連電子書籍書買都不買就這樣消失了,所以書局除了要想如何對付電子書籍的攻勢外,還需要去找回這800億日幣什麽書都不買的顧客回來。
其實在沒有電子書的1995年,整體書籍市場還有5,800億日幣左右,但到2018年,電子書加上實體書市場全部才剩下4千多億日幣,整體少了接近30%,所以電子書的出現不是實體書籍衰退的主因,而是整個書籍市場在電子書出現前就在衰退了。
再反應到書店,大家比較有記憶的日本書店可能是紀伊國屋書店,目前紀伊國屋書店在日本一共有68家,海外也有39家,但其實日本書店店鋪數量最多的是未來屋書店,未來屋書店是日本最大商場永旺集團下的書店,在2017年的書店數量超過300家,但到最近店鋪卻只剩下200家左右,大集團下的書局都抵擋不住潮流了,其他日本的小書局可就更辛苦了。
#出版社(製造商):
最後來看出版社,出版社可說是在上下游中,變化最大的。看一下目前日本出版業界最大的角川書局,目前角川集團的營業額一年大約2,000億日幣,營業額這麽大,到底角川是把出版做到哪些領域?
角川從1945年的小文學出版社開始,56年出角川國語字典(學日文時的好朋友),76年開始拍電影,83年開始進入電玩雜志,85年出版動漫雜志NewType(好久沒買了),90年都市情報雜志Walker系列,14年開始網路媒體。可以看到角川書店配合社會每階段不同的消費需求,跨入不同主題或是領域的出版事業。
這幾年由於網路興起,角川也做了很大的意識轉型,角川不再强調他們是出版社,而是强調他們是一家Focus在Intellectual Property(IP)的文化事業,IP是知識財產,而文字,聲音,影像,等都在IP的範圍内。而爲了能貫徹角川以IP為出發點的理念,角川的三個經營目標裏,就有兩個有提到IP,角川的三個目標如下
1/「IPの創出」=現在一年大約產出5,000個雜志,書籍等作品。
2/「IP展開の多重化」=不再局限紙本,根據不同讀者的需求,積極的把作品電子化。
3/「メディアの多重化」=除了文字,再利用圖像,聲音,動畫等,用多重媒體跟消費者建立新的接點。
從電子書平臺BOOK WALKER,小説投稿網站kakuyomu.jp,動畫網站ニコニコ動画,等,都可以看到角川在新出版領域上的前進,從IP產品的積極產出,以及跨足傳播。角川從一本文學作品的出版社出發,到現在演變成媒體集團,去年又成立了一家資訊通信的公司KADOKAWA Connected,不再局限在紙本的角川,相信在網路的領域,未來將會有多不同的新風貌可以期待。
看了日本出版市場之後,可以做出一個假設,日本讀者雖然看書的時間變少,但關於吸收訊息,書本之外的方式,文字,聲音,影像等,已經有可能變成主流,并且這些方式也開始從紙本,手機,銀幕等途徑或是工具,傳遞到消費者。雖然日本出版產業看起來雖然在變小,但其實新的IP出版產業,已經默默的擴大版圖中。
再回到開頭的書店歇業事件,看日本的狀況,進入網路世界後,資訊的傳遞方式以及媒介應該是不會再回頭,甚至還會有更不一樣的新方式出現,所以網路相關的出版產業將會越來越逼近實體出版的地盤,但網路世界也有缺點,就是互動性沒實體高,書店可以善用這個優勢,看是否可以發展收費的作者演講,收費的讀書會,等尋適合新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相信小資本的企業,還是可以用更靈活,多元的方式,在市場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我認爲電子書反而促進產業發展。
回覆刪除我本身有閱讀電子書,也有電子書閱讀器。純文字的書籍我會優先選擇購買電子書,有全彩圖片的才會選擇實體書。
我認爲目前臺灣的環境是:
1. 個人可分配居住空間在縮減,書籍不但佔用空間,搬家也不方便。
2. 個人可分配所得在縮減,爲了保障工作權,只能選擇降低居住費用,縮減空間。
3. 老年化社會,無法維護大面積的居住空間,只能搬到比較小的房子,放不下實體書。
4. 社會階級僵化,缺乏流動性,投資在學習教育的回報率低。
5. 電子圖書館有限制個人閱讀額度。
電子書本身有無法轉售(無法轉移所有權),帳號會被片面終止喪失所有權,也無法在書店閱讀,所以需要就一定要付費添購。實體書可以在書店翻閱,購買後可以捐贈送人轉移所有權,有更高的週轉率,導致實體書購買的次數下降。
因此,如果一本純文字書籍,有一百萬人願意付費閱讀,僅發行電子書就有一百萬本的收入。廠商也可以省下印刷、流通、管理的人事成本,專注在書籍。如果是實體書,大家反覆傳閱,在書店閱讀,銷售數量會低於一百萬本。
流失的讀者,會惡化底層階級翻身的機會,造成社會缺乏流動性,產生階級矛盾。而底層團體在缺乏教育的情況下,會訴諸更直接的階級矛盾,創造流動性。
流失的讀者,會惡化底層階級翻身的機會。
回覆刪除非常同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