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的餐飲化風潮還在嗎? - 百貨餐飲未來要如何走


根據日本百貨協會發表的日本百貨市場規模,日本的百貨市場規模,從91年巔峰的日幣9.7兆,而到2019年已經縮小到日幣5.7兆規模,足足少了42%,并且預測在2024年整體百貨市場可能還會縮小到日幣5.4兆規模。爲何日本百貨市場會呈現如此構造改變式的衰退呢?

主要的原因有下列幾項,

1/人口板塊移動

區域的地方百貨因爲人口減少,當地的的消費人口數已經無法支撐百貨公司的營運。而原本的消費主力也開始老齡化,讓整體的消費能力大大下降。

2/多元網路購物

Bto'C網路購物EC的崛起,讓不少原本在包括百貨公司等實體店鋪消費的顧客,轉向透過方便的網路進行購物(BtoC的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日幣4兆成長到2019年的10兆)

3/大型購物中心

消費習慣轉移到大空間的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er),日本購物中心的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日幣27兆成長到2019年的32兆,大空間的設計讓傳統百貨遜色不少

4/ 超級生活店

另外超級生活店的興起也讓原本百貨的整體吸引力大受影響,像是UNIQLO,宜得利,無印,等等,種類選擇多,價格平實,品質又好,而這些超級生活店自己的品牌力因爲大到不需要靠百貨去招攬來客,所以也進化成獨立開設街邊店的形態,而這個現象,也讓不少原本會去百貨購物的消費者,紛紛轉向在街邊的超級生活店選購產品。百貨因爲需要這些超級生活店的集客力,好不容易用好的條件把這些店找進來百貨,但消費者又會覺得這些超級生活店其實外面也有,百貨賣場其實跟外面提供的内容差不多,減低了對百貨的新奇感,這些因素其實最後都間接影響百貨整體的競爭力。

#百貨美食街以及餐廳的角色

看日本百貨店整體的趨勢後,那台灣百貨的未來將會如何變化?最近餐飲業的話題也連接到了百貨產業,從2017年吹起的台灣百貨餐飲化,以及2020年疫情之後,部分餐飲業又紛紛的消失在百貨樓面,看到日本的大環境,以及疫情後期之變化,對百貨而言,面對紛紛變少的顧客數,第一步或許是先要以縮短消費者到店鋪消費的頻率,穩住來客數之後,再求單價的提升。而提高來數有什麽可能的做法呢?,從百貨的餐飲視點,下面是幾點可發展的方向。

1/符合每日的消費需求 - 提高到店頻率

之前媒體曾經報導微風的餐飲比例超過40%,為何餐飲是百貨會這麽積極的導入餐飲業種?餐飲應該是百貨的各業種裡面,消費周期相對短的業種,買一件衣服的需求或許是一個月一次,不過餐飲的需求可是天天會發生,所以導入餐飲的主要原因之一,應該主要是想增加日來客數。而再往細部看,真的要讓日來客變多,餐飲文化也要考慮,牛排無論多美味,習慣上可能也無法天天吃,而麵食或是飯類因爲貼近我們的文化,所以或許一兩天就可以吃個一次,所以以亞洲餐飲的占比,應該也會影響到來客數量。而客單價就更不用說了,要是高單價的店鋪數量太多,也會影響到來客數,單價用上班族一般午餐預算的2倍上下來設定,應該是一個可嘗試的方向。所以在導入餐飲業態的時候,餐飲文化差異性,以及客單價等,都需要考慮整體的比例,才可以符合增加來客數的目標。

2/融合餐飲跟超市的複合出擊 - EC無法模仿的熱鬧活力

前面提到符合每日需求這個元素時,餐飲是一個最平易近人的切入點。但有沒有什麽是可以讓餐飲業態的力量更强化的?最近日本的超市餐飲出現一個新的和製單字”グローサラント“、這個字是把外來語グロッサリー( Grocery-超市雜貨)的前面幾個單字,跟レストラン( Restaurant-餐廳)後面的幾個單字組合起來的新和製日文。簡單來說就是超市結合餐廳的概念。一般,超市跟旁邊的餐飲都是不同的區域,但其實超市本身也是消費者到訪頻率高的業種,如果可以讓餐飲可以連接超市,那將會更强化每日安定的來客數量。

那要如何才能成爲”グローサラント“?概念上,從餐飲業出發,再把餐盤上使用食材延伸到超市業,具體的說,就是把餐廳用到的食材,拿到一旁的超市銷售。比分說,飯糰米飯的旁邊銷售袋裝白米五穀雜糧,三明治潛水堡的旁邊銷售麵包,麵粉,海鮮定食的旁邊銷售水產品,意大利餐點的旁邊銷售紅酒或是起士乳製品,牛肉麵的旁邊賣速食乾麵,咖啡蛋糕店的旁邊賣咖啡豆等。百貨應該要活用本身就擁有的超市業種,發揮綜效,除了營造街邊餐飲店無法模仿的活力,也能讓賣場更活潑,提升顧客的來店頻率。

3/加大空間透視換取來店頻率 - 大型化的追隨

跟街邊店比起來,百貨還有一個先天就擁有的優勢,就是相對寬廣的建築物空間。跟街邊的一間一間的餐飲店比起來,百貨的美食街,因爲沒類似街邊店的隔墻,視覺的穿透度可是好非常的多,而消費者對於空間的喜好,在這幾年是否有變化?看一下日本目前持續在成長的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er)產業的趨勢,這幾年購物中心的店鋪面積紛紛大型化起來,在日本都市中心區域的購物中心,店鋪面積在50,000M2以上的店鋪數量,從2015年到2019年,就成長了38%,會有這個變化,應該也是日本消費者對於開放寬闊的消費空間更有感了,才會讓購物中心業者也跟這個趨勢。同樣的,百貨的顧客應該也會有這個需求,所以未來在店鋪的區域設計上,例如用寬的櫃位正面等方法,提高百貨内餐飲櫃位的穿透度等,提供更輕鬆跟無壓力的寬敞空間。

4/PB商品的概念 - 自己發展超級生活店

有沒有覺得百貨裏面的餐飲品牌也沒有以前特別了?即使是在不同的百貨,幾乎都有機會可以看到同樣品牌的漢堡,台菜,日式定食,或是湯包等店鋪在樓面,這些店雖然本身的料理餐點都不錯,集合在一起,也可方便消費者一步就可以有多選擇的需求,但從以前到現在,消費者對百貨的期待,應該是“非日常的Premium期待”遠遠大於“提供方便的期待”。所以要如何營造真正有特色的餐飲,應該才會是真正吸引顧客特定前來的核心元素。說到有特色,用便利商店的案例,便利商店裏面有賣不少大品牌的食品,但這些大品牌,無論7,或是全家,等都可以買得到,要用這些大品牌產品吸引顧客來,那就只有往多品項走,讓顧客能有比對手多樣的選擇,但這個會讓庫存多,管理費用變高,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到最後就發展出來,只有我們這邊才有賣的自有品牌PB,因爲只有我們這邊有,要是自有品牌PB做出口碑,自然顧客就特地上門。百貨餐飲目前都幾乎是用出租櫃位的方式讓業者自己經營,這方式已經執行多年,這方式的優點是營運風險都是業者自己承擔,但缺點就是很難有整體感,因爲每家業者都有自己的風格,並且在其他百貨或許也有分店,所以整體的大特色很難出來。再囘到日本百貨面對超級生活店威脅的那一點。超級生活店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在有整體感的前提下,品項都有自己的邏輯,其實便利商店的PB商品也是,雖然品項有些不同,但整體是有Follow一個潛規則,要控制全場才能走出真正的大差異路綫。

但要能控制全場,百貨可能就不能再用出租櫃位的思維,百貨可能就要跳出來自己經營餐飲,這樣才能做整場的差別規劃,走出自己的路,日本有些百貨業者,最近就開始自己跳下去經營餐飲,決定要纍積自己在餐飲的KnowHow,走出自己的路。

台灣的零售一向跟日本的鏈接很緊密,新年看了不少日本百貨社長對於未來市場動向的發表,不少百貨都宣布往金融以及不動產開發事業前進,看起來百貨店的進化,現在才剛要開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