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場館表演熱,場館是好生意嗎? 從日本的巨蛋説起~


最近高雄的大型場館接連舉辦了不少球賽跟演唱會,身邊的友人還專程搭高鐵再配合住宿,只為了能到南部展館參與表演。從動員力看館場產業,市場逐漸開始在台灣成型。那這類的體育競技場館產業,到底獲利如何?讓我們從日本市場說起。 


疫情除了讓日本餐飲產業受到衝擊外,另一個原本如日中天發展的日本體育競技場館產業,也因為容易被聯想到聚集,疫情期間讓原本要到訪體育競技場館的人卻步,那到訪人數少了多少人呢?從使用場館頻率最高的日本職業棒球來看,在疫情前的2019年,年平均到場觀眾數,首次超過每場三萬人次,但2020年因疫情影響,人數縮減成每場只有約6,699人。連人氣最高的職棒都如此,其他場館的用戶,無論是球賽,競賽,或是演唱會,就更不用說了,很難吸引觀衆到場館, 


一直到疫情前,其實日本場館的的動員規模,每年都持續在安定的增加,人潮所帶動場館周邊包括入場券,零售,餐飲等,幾乎來到有史以來的新高,那撇開疫情的影響,體育競技場館產業,是否都是一門獲利不錯的寡占生意?雖然體育競技場館的經營數字很難在該場館的公開訊息中找到,但根據日本體育廳(政府機構)針對2014年日本著名10大體育競技場館做了一個損益調查,發現在這幾個大型的體育競技場館(客席大約是4萬到7萬的大型容納量),只有札幌巨蛋(札幌ドーム)在收入扣掉支出之後是呈現獲利的,而巧合的是除了札幌巨蛋(札幌ドーム)有職業棒球隊在租用外,其餘的場館大部分是以職業足球為主的競技場館,而日本的職業足球在亞洲發展多年,已算紮根市場很深的,如果日本這些大型職業球隊要支撐場館的獲利都不容易的話,那場館這個產業的經營技術門檻就非常高了。 


説到場館獲利,那到底場館的收入來源有那幾樣?比較大的項目其實就下列兩樣, 


1門票,租金收入 

最核心的收入,應該就是門票以及租金收入了。如果場館是球團企業自己擁有的,那門票收入就可以直接進到持有場館球團企業的口袋。但要是場館跟球團企業分屬不同公司,球團企業在跟場館簽約後,球團支付給場館租金,對場館而已,類似房東出租不動產的概念。   

那場館在這兩種收入模式下,場館分別可收到的金額大約為多少?先看場館為自己擁有時候的門票收入,這個金額跟隊伍的觀衆動員能力有関,從日本廣島隊的門票收入來看,疫情前的那幾年,整年的門票可收到大約在日幣60億上下。另外如果場館跟球隊屬於不同公司,場館收球隊的租金,到底一年可以收多少?這個當然也跟場館的大小以及地點有関,以最近從札幌巨蛋搬家到自家新球場的日本火腿,他們過去一年大約就要支付給札幌巨蛋大約日幣26億的租金等相關費用。兩個金額差非常的多,看起來場館還是要能自己收門票,收入才能最大化。 


2廣告授權收入 

本來覺得,場館的廣告是否就是場館的媒體播放或是周邊看板的版面銷售而已,但後來發現日本的場館居然還有一種有趣的廣告收入方法,命名權。命名權簡單來説,就是把場館改成支付命名權費公司的名字。像是、日産スタジアム (横浜国際総合競技場)、 MAZDA Zoom-Zoom スタジアム広島(広島市民球場 )、福岡PayPayドーム(福岡ドーム )等,這些都是得到命名權後,改名的場館。 


那場館在命名權這一塊可以收多少錢呢?看日産スタジアム的案例,日產自動車在2021年,就再度用日幣6億,把横浜国際総合競技場5年的命名權買下,買下之後,横浜国際総合競技就可以在未來的五年繼續稱爲“日産スタジアム,日產競技場”。個人覺得這個效果非常好,因爲每年超過百萬人的到訪者,都一定會接觸到“日產”這個名詞。另外,可能還會以爲這個競技場是日產蓋的(第一次看到還真的以爲如此),改變了企業在社會貢獻上的觀感,企業形象一下子就提升了許多。難怪不少場館都會開發命名權的業務。 


用有室内天花板的札幌巨蛋場館來看。無論是租金一年可有20多億日幣進賬,或是上億規模的廣告費,收費其實不低,但是否也是因爲場館的維持費用很高,所以才會有這樣巨額的定價呢? 


根據札幌巨蛋公佈疫情前2018的數字,經常收益(類似營業額)一年約日幣39億(租金收入,廣告費,其他等),但獲利也才日幣2億,(并且還是在札幌市政府有負擔部分札幌巨蛋的費用下,才有這個獲利水準)推估維持札幌巨蛋運作的營業費用一年也須日幣30多億,難怪札幌巨蛋這個房東要收那麽高的租金,來支付營業費用。 


話説在札幌巨蛋這個高租金下,日本火腿後來選擇去蓋了自己的棒球場館,最近也風風光光的開幕了,因爲是新球場,導入許多更過去不同的座位,以及燈光熒幕,吸引了非常多的到訪者。但最近也傳出,距離車站太遠,球場的到場訪客開始下滑,產業界開始在懷疑這個展場是否可以獲利的討論。場館在高維護費下,要如何穩住到訪客源,并且開發更多到訪動機,真的是個大學問,大人才玩得起的產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