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份關於台灣小吃的推薦評比,比較有意思的是台南也被列入在這次的評選範圍內,過去只要出現有關台南小吃的相關評論,總是可以吸引不少台南鄉親關愛的眼神,這個應該跟台南小吃文化緊密接合台南人的生活有關。
推薦評比能完全符合普羅大眾的期待嗎?對我而言阿堂沒在出現在評比清單上是還有點意外的。但這其實就跟公司要在公司內部要推動一項新政策的情境類似,要讓全公司的員工都滿意這個政策,很難。為何會很難?其中的一個原因應該是不少訊息接收者本身對環境的體驗度是高的,每天都在這環境執行業務,理所當然,自己除了對這環境了解,應該也會對這環境有不少自身的體會,這時候要有第三方出來評論或是試圖改變,而其內容如果跟自己長期的體驗有出入,就很難讓訊息接收者所滿意。
那如何要在熟悉環境的訊息接收者地盤上,提出他們比較容易被接受的評論或是政策?這個從企業推案的觀點來看,其實是可以找到解套的方向,從日本經濟雜誌關於企業推案跟如何減少阻力的相關調查,整理後,按照時間序,可以找到下列三項減少阻力的端倪。# 誰說的 ?# 說什麼 ?# 然後呢?
# 誰說的 ? - 提這方案的人是你信賴的嗎?
“誰說的?”還不用看內容之前,光是這份清單或是政策是由誰提出,是由誰評比,By Whom ?這一項大約就決定這份清單的絕對重量了。關於由誰提出,雖然選擇業界的專業人員來做推薦是不錯的選擇,但訊息接收人是了解或是信賴這些專業人員的嗎?他了解我們的工作嗎?他到這個地方多久?等等,應該心中會有不少問號。即使專業人員非常了解情況,但如何讓訊息接收人知道他了解情況,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那如何讓訊息接收人能認同專業人員?其實不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他是了解狀況的,只要讓大家覺得這些方案是從他們信賴的人提出的就可以。比較容易的方法,就是從訊息接收人裡面,找出幾位來做清單或是政策的規劃成員,因為大家認識或信賴這幾個人,所以提出的方案,也比較容易被認同。
再回到台灣小吃的推薦評比,大家信賴誰?小吃跟地緣習慣是有正相關的,評審的專業一定是沒問題的,但你覺得這些評審一年待在那個區域幾天?那有誰是兼具人望以及地緣的?個人覺得鄰長還不錯,有固定的支持班底,地緣了解度高,雖然鄰長也會有偏好,但應該跟其他人比,應該是相對接地氣的。
# 說什麼 ? - 是否有訊息接收人容易了解的內容在裡面嗎?
“說什麼?”這件事,應該不用解釋太多,大部分都人應該都了解說明的重要性。同一件事有沒有經過包裝,結果是會完全不同的,這也是為何行銷會如此重要。
那哪些訊息是讓人容易理解的?這個其實不複雜,接受訊息的時候,一般的情況下圖形&數字總是比文字的消化速度還要快,而實務上用圖形跟數字呈現有什麼好處?減少文字,簡單的說明關連型,容易幫助記憶,等等。除了圖形之外,有”比較”對象存在,也會比較容易被記住。特別是容易幫助記憶這件事,只要記得住,被接受的可能性就可以提高。
再回到台灣小吃的推薦評比,有圖形,數字,而且兼具有比較的功能,有這樣的標示法嗎?有的!Google地圖上的星星評分就是圖形的一種,而且他還有相同邏輯下生成的的數字,例如,分數,評論數,等,簡單的內容就是幫助記憶以及了解的最近表現方法。
# 然後呢? -公布之後,對訊息接收人會有任何好處嗎?
“然後呢?”讓大家知道做這件事後,會讓哪些地方變好,對他們的好處在哪裡?要積極的讓參與者知道。這也是為之後建立公信力,同時讓訊息接收人能提高參與度,未來的參與者,如果參與度高,宣傳以及推行的品質就能夠更好。
那關於”變好”以及”好處”這些事要如何跟訊息接收人做連結?當然組織會想推出政策,其背景一定是假設推出之後,組織的業績或是效率會改善,雖然話如此說,但現實生活上並不是所有的成效都會被公布,而不公布或許也不是特意不公布,只是覺得不需要,或是忘記,等,單純理由。按照進度公布成效,以及執行後的成果,就能改善支持率。即使效果沒有預期好,公布之後的回饋,也能當成改善的參考依據,讓下次更好。
再回到台灣小吃的推薦評比,排名不是已經公布了嗎?那還有什麼可以做呢?還有一個簡單的事可以做,就是公布造訪這個名單的網路瀏覽量有多少。為何網路瀏覽量重要,如同前面說的,要大家能支持,如果造訪網站的人很多,是很容易建立權威性的一個方法,大家如果知道這份清單,是很多人在看的,閱覽率一定會越來越好,也會期待下次的閱覽率,讓之後的參與者更多。
在想,台南的小吃那麼多?要如何一次挖掘出這些小吃店?台南有500多鄰,如果一位鄰長提出10家,再配合Google地圖的服務,5,000應該就會是最強的台南小吃推薦評比了,不知道何時這類的推薦評比何時可出現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