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關店你覺得背後的原因是? 跟日企中長期經營計畫的關聯性


新聞提到吉野家台灣關閉店鋪的消息。綜説紛紜。記得第一次看到吉野家是從南部上臺北找親戚,1991年到台灣市場的吉野家,用當時南部的觀點來看,不是那麼便宜,但跟當時銷售日常米飯類產品之店家相比,明亮,乾淨,清爽,簡約,確實有做出跟台灣店家的差異化。再回頭看,已經約是30多年前的事了,30年的歷史,特別是這波疫情過後,根據市場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也不會太意外,從日本吉野家發表的訊息,未來集團之變革路線會是堅實的,這次就從吉野家海外的關店新聞開始,看日本企業是如何策訂中長期經營計畫。

看媒體標示出的台灣吉野家倒店潮?絕對不會是倒店。從日本吉野家在24年4月公布的數字,日本吉野家營業活動帶來的現金流達到日幣200億(22年72億),營業利益日幣79億(22年34億),無論是現金收入,或是公司體質,都是疫情後的新高峰,結論就是終於有相當的金額,日本吉野家可以來做大規模的投資跟改變了。

台灣是突然關店嗎?應該不是。看日本吉野家在過去的宣告,大方向上,包括台灣海外市場的這些關店,應該都是按照計畫進行,而且按照計畫,24年海外的關店數,應該還會比23年高。日本吉野家在23年4月提到在新的年度,在海外會關閉39家,而到24年4月又擴大海外關店數來到60家,所以這些關店,應該只是一連串行動的開始。

那為何要關店,簡單來說,都跟集中資源投入日本吉野家認為可成長的三個戰略型事業變革有關,所以才需要把蛋白區資源,集中到成長型的事業變革蛋黃區。下面分別來說明。

既有定位改造 - 咖啡廳還是牛肉飯?

地點是熊本最熱鬧的下通商店街,那天經過附近,看到一家裝潢氣氛類似咖啡店的餐廳,想說是不是新的咖啡輕食品牌,還以爲看錯了,但沒想到居然就是吉野家。咖啡日幣148喝到飽,附設插座,類似咖啡店的寬敞吧檯,一口氣從昭和日式裝修,變成現代洋式裝設,讓你瞬間有點感覺錯亂,以爲走錯店了,這就是日本吉野家最近在努力拓張的クッキン グ&コンフォート( Cooking & Comfort )簡稱 C&C店型。會發展這樣的C&C店型有很多背景,疫情前原本主打男性上班族的吉野家,疫情期間遇到男性上班族減少外出,營業額受到嚴重打擊,所以開始嘗試拓展,女性,以及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的店型,來減少顧客群太集中的風險,這就是新的吉野家C&C店型。根據吉野家自己的實驗,同樣店鋪,在改造成C&C之後,女性以及年輕顧客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部分市區的女性來客還可以增加到47%,可說讓吉野家的客層產生了大規模的變化。透過如此簡單易懂的裝修變化,改變店鋪氣氛後,同時應該也會減少在22年,以及23年分別做了約5%左右調價衝擊(雖然價格變貴,但裝潢也升級了)。推測也是因爲這個新的成功C&C店型模式,所以才會關閉改造困難店,把有機會變身的舊形態店鋪,轉變成C&C店型(計劃3年内要花日幣300億在這C&C店型專案)。集中資源透過新店型提升貢獻。

第二品牌強化 - 拉近競爭品牌距離

2009應該是難忘的一年。原本日本市場烏龍麵的霸主,是吉野家旗下的はなまる烏龍麵,但在幾番同樣是烏龍麵品牌,競爭對手丸龜製麵的不同攻勢下,吉野家旗下はなまる烏龍麵的店鋪數,就這樣被丸龜製麵超越,店鋪數第一的寶座從那個時候,一直到現在就這樣拱手讓人。那為何這個在22年虧損日幣2億的品牌はなまる烏龍麵,會被日本吉野家認為是成長型的事業變革蛋黃區?主要是烏龍麵的市場夠大,競爭對手丸龜製麵目前擁有大約840家店,はなまる只有對手的一半400家,而專門店市場可説只有丸龜製麵一個競爭品牌,理論上只要能贏過丸龜,應該就可以再度接手烏龍麵這個巨大市場。但要如何贏?這個應該要問當初是如何輸的?兩個品牌最主要的差異在,丸龜製麵為每家店鋪內製作麵條,而はなまる的麵條則是中央工廠製造。而在丸龜製麵於2018年大幅宣傳店鋪麵的麵條因爲在店鋪内製作,比較有活力的情感訴求下,成功的喚醒顧客群對鮮度的敏感度,一下拉大跟はなまる的來客數對比。

再回到要如何贏?其實中央工廠的強項在品質穩定,這對連鎖店來說是影響顧客黏著度的重要因子,透過行銷策略,強調品質穩定,並善用集中生產降低成本的優勢,在競爭對手面臨人事費用高漲的困境時,はなまる將有機會扭轉情勢。根據最新發佈的數字,2023年はなまる烏龍麵已轉虧為盈,獲利17億日圓,大幅的成長,更證明了這樣的可能性。

參入傳統飲食- M&A加速海外佈局

除了牛肉飯吉野家,以及烏龍麵之外。在擺脫疫情之陰霾後面,在2024年的5月1日,日本吉野家再度出手,收購了一家營業額約日幣33億左右名爲宝産業的製造業。宝産業這家公司做什麽的?主要的業務内容是製作拉麵用的麵條,以及湯頭。對的,拉麵。吉野家也開始要做拉麵了。其實這不是吉野家第一次對拉麵產業出手,其實在16年,以及19年,分別收購了以「せたが屋」,以及「ばり嗎」「とりの助」拉麵品牌的兩家餐飲公司。這次再往拉麵產業上游的麵條以及湯頭製造商出手,更證明了吉野家將深耕拉麵產業的想法。更特別的是,被收購的宝産業,分別在,法國,泰國,印尼,以及菲律賓都有據點,更讓人聯想到吉野家想擴大餐飲產業到其他國家的可能性。確實跟牛肉飯,以及烏龍麵相比,拉麵在無論美洲,歐洲,以及其他國家,都是跟壽司同等級代表日本文化的產品,用拉麵這個簡單易懂的產品來牽引吉野家的海外市場動能,確實在注入投資後的成長想象空間是不小的。

海外子公司通常在大策略上,都會根據母公司的策略來推行。台灣這波店鋪數量的調整,應該也跟日本的大方向有関,不知道日本吉野家旗下的,C&C,はなまる或是拉麵店是否也會來台灣?你覺得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