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除了人力短缺之外,另外還有一個讓經營者更煩惱的問題:既有員工中,想要晉升成為管理幹部的人不多。如此一來,中間管理階層就會出現缺口,如果這個缺口長期無法找到適當的人才遞補,除了基層人力短缺的問題無法解決之外,還可能衍生出其他影響經營管理的相關問題。你的組織裡面也有員工不願晉升管理職的狀況嗎?今天我們從日本上班族的文化來探討,究竟是成為管理階層好,還是待在基層好?
觀察日本的各類資訊,可以發現,如果你希望職場生涯後半段的經濟自由度更高,那麼轉換身份成為管理階層會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日本社會的三個面向:金錢、時間和人脈,來看看。
金錢 / 責任變重 - 薪資會差距多大?
擔心的不無道理,成為管理階層之後,除了自己負責的業務之外,還要處理部屬的各種問題,職位越高,需要負責的範圍就越大,承擔的責任也越重。責任加重了,薪水卻沒有明顯增加?
事實真是如此嗎?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上班族非管理職的平均年收入為511萬日圓,而課長級的平均年收入則為815萬日圓,差距將近60%。如果是部長,薪資更可達到956萬日圓,與非管理職的差距高達87%。以15年來看,收入的累計差異金額超過6000萬日圓。如果你工作的首要目標是為了更高的薪資,那麼成為管理階層,顯然是一個對你更有利的選項。
當然,晉升管理職後,責任加重,伴隨而來的壓力也不可忽視。然而,壓力其實存在於各種職位,並非不升遷就能完全避免。相反地,如果你選擇不往上晉升,未來很有可能出現比你資淺、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卻因為職位的差異而成為你的主管,屆時你感受到的壓力恐怕更大。當有機會讓收入翻倍成長時,或許不需要過度擔憂責任帶來的壓力,積極爭取晉升,應該不會是個錯誤的決定。
時間/ 越來越忙 - 工作自由度如何?
的確,在日本企業文化中,管理階級的工作範圍廣,舉凡預算、人事等大小問題都得處理,經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也是常態。你擔心的是,成為管理階層後,工作時間會大幅增加,佔用個人時間,導致工作與生活失衡,無法兼顧家庭和興趣。
時間,的確是上班族在考慮是否晉升管理職時,最擔心的問題之一,而時間又與「自由度」息息相關。但是,日本在2010年前後的一份調查報告,卻顯示出與我們認知略有不同的結果。這份調查針對一般員工、課長級管理階層和部長級管理階層,進行了月平均勞動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一般員工每月工作203小時,課長為213小時,部長為216小時。員工與部長的月工時差距僅13小時,換算下來,每天的差距不到1小時。由此可見,即使在以加班文化聞名的日本,成為管理階層後,工作時間的增加也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多。
雖然從時間來看,差距不大,但從工作自由度來看,部長與一般員工的差距就相當明顯了。舉例來說,在處理事務性工作時,一般員工如果提交的內容不符合要求,可能會被課長或部長退回修正;會議的次數和時間,一般員工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但管理階層則擁有更高的自主權,可以決定會議的頻率和內容,甚至可以影響工作的安排,進而掌控自己的時間。因此,晉升管理階層後,反而能擁有更高的時間支配自由度和彈性。
人脈 / 經驗纍計 - 換跑道容易嗎?
擔心的很有道理,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在同一家公司做到退休」已經不再是大多數人的首選。環境變化快速,企業也可能面臨衰退,員工很可能被迫轉換跑道。与其在一間公司做同樣的工作,不如透過在不同公司累積經驗,接觸不同的領域,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職涯發展。但是,如果升遷成為了管理階層,責任加重,想離職就變得比較困難,是否會因此錯過轉職的黃金時期呢?
你擔心晉升會妨礙你在其他公司累積經驗,但換個角度來看,成為管理階層反而能讓你接觸到以往無法體驗的領域,更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的核心。基層員工的工作大多是特定範圍的專業職務,雖然在專業領域的累積也很重要,但晉升管理階層後,你將有機會接觸預算、人事、事業規劃、營業、投資等更全面的經營管理內容,這對你未來爭取更高階的職位是非常有幫助的。
此外,成為管理階層後,你有更多機會與合作夥伴企業的高層互動,透過這些業務往來,你可以了解不同企業的營運模式和文化,累積外部人脈,這對你日後轉職或創業都非常有利。
當然,如果留在基層也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那麼維持現狀也很好。畢竟,人生追求的是快樂。但是,如果你也渴望擁有更高的收入、更自由的時間和更廣闊的人脈,或許可以再仔細思考,哪一條路才是現階段最適合你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