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潛艇堡加上日本居酒屋組合 !會讓你更想吃潛艇堡嗎?

 


近年來,企業併購案例頻繁出現,  這些商業新聞不再距離我們的生活遙遠。台灣的消費流通產業就經歷了多起大型併購案,從我們熟悉的量販店大潤發、家樂福,到 foodpanda 外送平台,甚至電商龍頭 Pchome,都經歷了併購的話題。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品牌,無論是因為其本身的高知名度,或是令人意外的併購組合,都持續引發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最近,餐飲產業出現了一樁令人意外的併購案:菲律賓快樂蜂餐飲集團透過旗下子公司,併購了台灣的雙月食品社。雙月食品社在媒體和消費者間都享有良好的聲譽,卻選擇出售,這一點令人感到意外。此外,買家是來自菲律賓的企業,也增添了這起併購案的話題性。

日本近期也出現了類似的案例:知名的連鎖居酒屋品牌「和民」買下了在日本發展的美國潛艇堡品牌 Subway,也令人感到意外。同樣是高知名度的品牌,卻被來自完全不同業態文化的企業收購,也引起了相當程度的關注。

和民與 Subway 的組合之所以引發日本媒體的興趣,是因為這兩個品牌的背景差異甚大。和民是以日式料理起家,並且以居酒屋為主力的餐飲集團;而 Subway 則是來自美國的速食潛艇堡巨頭,在日本市場的發展雖然已有一段時間,但店鋪數量一直起起伏伏。今天,就讓我們藉由這兩個品牌的結合,來探討這樁交易背後,買賣雙方各自的動機和考量。

買方:新的事業成長曲綫

在日本,提到「和民」兩個字,多數民眾會聯想到居酒屋。和民旗下的居酒屋品牌在日本相當普及,像是「和民」、「ミライザカ」、「三代目 鳥メロ」等,在東京各大車站附近都不難看到。這些居酒屋提供上班族下班後放鬆小酌的空間,也累積了高知名度。和民旗下的居酒屋店鋪數量眾多,光是這三個主力品牌加起來就超過 200 家,遍佈日本各地。

然而,日本居酒屋產業在 1990 年代達到巔峰後便開始走下坡。當時,以和民、白木屋、甘太郎等連鎖品牌為首,將市場規模推升至近 日圓1.5 兆,但之後一路下滑,到了 2010 年,市場規模已萎縮至日圓 1.0 兆,足足少了50%。近年來,新一代居酒屋品牌的崛起,例如主打平價燒鳥的「鳥貴族」,以及提供特色串炸的「串炸田中」等,也對和民的居酒屋事業造成挑戰。這些新興品牌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更鮮明的特色,成功抓住消費者的心。

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和民的餐飲事業也受到影響。2016 年 3 月期,和民的日本國內外食事業營業額還有 日圓480 億,即使到了疫情消散後的 2024 年 3 月期,卻只剩下日圓 320 億。這樣的困境,讓和民不得不積極尋求新的事業發展,以填補營收缺口。

面對居酒屋市場的萎縮,和民也嘗試自行培育新的餐飲品牌,例如主打炸雞的「から揚げの天才」。這個品牌一度快速擴張,在 2021 年 7 月的店鋪數量突破 100 家,展現了強勁的成長。然而,新品牌發展並不容易,「から揚げの天才」的後續發展還陸續在調整,到了 2024 年 11 月,店鋪數量銳減至僅剩 14 家。

「から揚げの天才」的發展軌跡,或許讓和民意識到,即使擁有豐富的餐飲經驗和人才,要跳脫既有的居酒屋產業思維,是需要花時間的。時間成本和潛在的事件風險,都可能成為阻礙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和民決定改變策略,將目光轉向外部。藉助外部品牌既有的基礎和不同思維的人才,可以更快速、用更不同的方法,拓展事業版圖,降低時間成本,同時也可瞬間獲得規模感。而 Subway 這個在全球擁有廣泛知名度和穩定客群的品牌,就非常符合這個時間點和民的需求。

賣方:市場拓展的高度期待

剛剛是從買家的立場來看,那賣家日本Subway是怎麽看和民的?這個就要先提到日本Subway在日本的歷史了。Subway 在全球擁有近 3 萬 7 千家店,僅次於同意為速食的麥當勞,版圖遍佈世界各地。然而,Subway 在日本市場的發展卻不如預期。1992 年,Subway 與日本飲料巨頭三得利合作進軍日本,但在 2014 年達到近 500 家店的巔峰後,近年來店鋪數量卻大幅縮水,目前僅剩約 180 家,與麥當勞在日本超過 3,000 家的規模相比,差距顯著。

Subway 在日本的發展歷程顯示,無論是與飲料巨頭三得利合作,或是之後自行經營,都未能有效拓展市場,突顯了其在日本市場的困境。因此,Subway 必須尋求新的突破口,才能在有特殊習性的日本餐飲市場中站穩腳跟。

與和民的合作,或許正是 Subway 的轉機。和民在日本擁有 400 多家店鋪,其豐富的餐飲經驗和市場的文化涵養,正是 Subway 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和民自 2002 年起便積極發展農業事業,旗下擁有 500 公頃的大型農場,能穩定供應 Subway 最重要的食材:新鮮蔬菜。  這不僅能確保 Subway  三明治的品質,還有機會在宣傳上,提升產品之附加價值跟競爭力。在以蔬菜為基底的Subway來説,都是一個不錯的策略事業夥伴。

由此可見,Subway 選擇和民作為合作夥伴,不僅是看中其龐大的通路網絡,更期望藉助其在地經驗和資源, 特別是穩定且高品質的蔬菜供應,重新布局日本市場,開創新的局面。

挑戰:簡單易懂的追隨目標

和民與 Subway 的目標,或許正是日本麥當勞。在記者會上,和民的 CEO 表示,計畫在 20 年內將日本 Subway 的店鋪數量拓展到 3,000 家,而這個數字恰好與日本麥當勞的店鋪規模相近。這樣的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前看來,Subway 在日本的店鋪雖然不像麥當勞那樣總是人潮洶湧,但根據和民的說明,Subway 現有的店鋪皆已實現盈利。由此可見,Subway 的產品在日本市場仍然具有一定的基本盤和發展潛力。

有了基本盤,接下來看要如何吸引日本麥當勞的顧客,擴大市場了。Subway 擁有讓顧客自由選擇餡料的優點,但對於部分日本顧客來說,過多的選擇反而可能造成困擾。這些顧客可能不喜歡與店員進行太多互動,只想快速點餐、取餐、離開。因此,提供多樣化的固定配方,讓顧客省去選擇的煩惱,或許是 Subway 吸引更多顧客的一個方向。固定配方不僅能提升顧客的點餐效率,也能讓 Subway 更有效地控制食材成本,進而在價格設定上更具彈性,縮小與麥當勞的差距。

說到 Subway,台灣的 Subway似乎也相當低調。  台灣的 Subway  目前發展狀況如何呢? 如果你是台灣的業者,對 Subway這樣的國外品牌,你會做出和和民一樣的決定嗎? 在台灣飲食文化逐漸西化的趨勢下,Subway樣的產品,如果能做好市場區隔,凸顯自身優勢,或許有機會再度進入新的成長軌道。


留言